“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詩人筆下那幅秀美隽永的鄉村圖景,現如今正借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在溧陽市南渡鎮慶豐村的大地上徐徐鋪展。7月底——8月中旬,“口述記錄與影像表達在鄉村振興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溧陽調研團隊在指導老師的帶隊下,與《常州日報》社記者錢鵬、高亢共同奔赴溧陽市南渡鎮、社渚鎮等地開展口述史專題調研。
當前,江南鄉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成效。本次調研曆時14天之久,旨在從口述曆史訪談這一創新性角度切入,系統探索運用口述記錄和影像表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思路、新路徑,為溧陽鄉村持續振興、非遺文化全新蝶變提供青春智慧、貢獻青春力量。
在南渡鎮慶豐村,在村委幹部的大力協作下,馮平平帶領團隊成員走在田間地頭,用鏡頭聚焦美麗鄉村的詩意田園,用文字記錄村莊的發展變遷——共計采訪了37位老人,包括97歲的老教師、奮鬥44年的村婦女主任、經曆多個曆史事件的老村支部書記,與他們共話村史,探秘鄉村振興的“慶豐之道”。
采訪中,老人們與團隊成員漸漸打開了話匣子,帶領團隊成員重溫老一輩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村幹部們在每一個曆史時期始終忠于職守,團結一心,有事一起做,有難一起扛,以群衆為第一位,确保政策百分百落實,使慶豐村的工作經常受到上級的認可和褒獎;鄉賢代表對慶豐村的曆史依然保留着清晰的記憶,花龍慶庵、積壽庵和“毛尖花紅堂下瓜,長蕩湖裡白殼蝦”等鮮為人知的地名俗語走出了口耳相傳的話語,第一次得到書面化的記錄;多年耕耘在第一線見證着慶豐教育史的老教師清晰地介紹慶豐中心小學、慶豐中學的辦學曆史,為團隊成員梳理慶豐村的教育史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廢園喬木變新貌,庭前老樹發新芽。調研團隊在實地考察中還發現,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曾經破敗的房屋與墳場荒地都改造後成為了慶豐村一個又一個網紅打卡點,藝術田野、特色酒苑、四美豐收節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慶豐村憑借獨有的慶豐元素一舉摘下貧困帽,獲得多項榮譽,成為我國鄉村振興潮流中的一股當之無愧的“後浪”。
本次“口述記錄與影像表達在鄉村振興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既是學院師生與常州日報社深度合作交流的一次積極實踐,也是一次對傳統鄉村曆史文脈的充分挖掘,更是一次生動的“四史教育。團隊成員在追溯村莊舊史、記錄村中新貌中,不僅真實描摹出南渡鎮、社渚鎮等地的發展路徑,而且生動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溧陽圖譜,為助推鄉村持久振興、永續發展貢獻屬于大學生的綿薄之力。